央国企 “十五五” 规划编制:集团与二级集团的协同难题与破局之道
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| 发布时间:2025-10-13 | 文字大小:【大】【中】【小】 | 浏览量:15
【本文导读】
2025 年既是 “十四五” 规划的收官之年,也是 “十五五” 规划编制的启动年。当下,诸多央国企积极投身于 “十五五” 规划的编制工作,然而在这一过程中,集团与二级集团间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,严重影响规划编制的效率与质量。
一、规划编制中的现实问题剖析
(一)规划流程的循环困境
在编制流程上,集团与二级集团陷入 “集团在等二级集团的规划以便汇总,二级集团等集团的规划以便找到指引” 的僵局。从逻辑关系来看,集团规划需统筹二级集团的业务情况,而二级集团又期望集团能给予明确方向。这种循环等待导致规划进程停滞,错失对市场动态、政策变化及时响应的最佳时机。以某能源央国企为例,集团计划拓展新能源业务,需依据二级集团在各地的资源储备、市场调研来制定总体布局,但二级集团因未明晰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定位与资源倾斜力度,无法深入开展调研与规划,致使该业务的规划进度滞后,难以匹配行业快速发展的节奏。
(二)业务差异下的统一规则缺失
二级集团业务类别多样,涵盖能源、制造、金融、服务等不同领域,各领域在市场环境、竞争态势、技术发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这使得集团难以制定统一规则要求。不同行业的战略重点大相径庭,制造业注重生产效率提升与产品质量管控,金融行业聚焦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。若集团强行制定统一规则,会使规划缺乏针对性,无法契合各二级集团的实际需求,削弱规划对业务发展的指导价值。某大型多元化央国企旗下二级集团既有传统制造业,又有新兴的数字科技业务,集团统一制定的研发投入比例要求,对于技术迭代迅速、需大量研发投入的数字科技业务而言远远不足,而对制造业则可能造成资源浪费。
(三)信息沟通与协同障碍
集团与二级集团之间、二级集团彼此之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。一方面,集团难以全面、及时获取二级集团详细的业务数据、市场动态与潜在风险信息,导致在制定集团规划时,对二级集团实际情况把握不准,规划缺乏现实根基。另一方面,二级集团之间由于业务差异和竞争关系,信息共享意愿低,难以在集团层面形成协同效应。在市场拓展中,不同二级集团可能在同一区域开展业务,但因缺乏信息沟通,出现重复布局、恶性竞争的情况,损害集团整体利益。某建筑类央国企旗下两家二级集团在某城市分别承接项目,因未共享当地政策优惠、原材料供应商等信息,各自为战,导致成本增加,项目利润降低。
(四)战略定位与目标协同难题
集团与二级集团在战略定位和目标设定上存在协同困难。集团从整体战略出发,追求多元化平衡发展、提升行业话语权等目标;二级集团则更关注自身业务的增长、市场份额扩大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二级集团战略与集团整体战略脱节。某综合性央国企集团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,计划在新兴产业领域加大投入,但部分二级集团因担心影响自身短期业绩,仍将资源集中于传统业务,对集团新兴产业战略响应迟缓,阻碍集团整体转型进程。
二、破局之策
(一)构建双向驱动的规划流程
打破循环等待局面,建立 “双向驱动、同步推进” 的规划流程。集团先制定初步的战略框架,明确发展方向、总体目标与核心战略举措,为二级集团提供宏观指引。二级集团以此为基础,结合自身业务实际,开展深入的环境分析、市场调研与业务规划。在二级集团规划编制过程中,集团持续跟踪,根据二级集团反馈信息,对初步战略框架进行优化调整。例如,某通信央国企集团在 “十五五” 规划编制中,先确定了 5G 技术应用拓展、数字化服务升级等战略方向,二级集团据此制定各自在不同区域、业务板块的实施规划,集团再根据二级集团规划中的资源需求、市场机遇等反馈,进一步细化战略框架中的资源配置、业务布局等内容,实现集团与二级集团规划的同步完善。
(二)制定分层分类的规划指引
针对业务差异,集团制定分层分类的规划指引。按照行业特点、业务成熟度等维度对二级集团进行分类,为不同类别二级集团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指南。对于成熟行业的二级集团,重点关注成本控制、效率提升与市场份额巩固;对于新兴行业的二级集团,侧重于技术研发、市场培育与创新模式探索。在规划指标设定上,采用差异化标准。如在营收增长指标上,传统制造业二级集团设定为稳健增长,而新兴数字科技二级集团则设定为高速增长。某多元化央国企集团将旗下二级集团分为传统产业、新兴产业和金融服务三大类,分别制定不同的战略规划指引,传统产业类注重产能优化与节能减排,新兴产业类聚焦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,金融服务类强调风险管控与金融产品创新,有效提升了规划的适配性。
(三)搭建高效的信息协同平台
搭建一体化信息协同平台,促进集团与二级集团、二级集团之间的信息流通。平台具备数据共享、实时沟通、协同办公等功能。集团可通过平台实时获取二级集团的关键业务数据、项目进展、市场动态等信息,为集团规划提供数据支撑。二级集团之间也能通过平台共享市场信息、技术资源、供应链渠道等,实现协同发展。在市场开拓方面,不同二级集团可借助平台联合投标。
央国企在“十五五”规划编制中,集团与二级集团普遍陷入协同困境,核心在于总部功能定位不清、管控模式僵化及信息机制缺失,严重制约规划效率与质量。仁达方略认为,破局需从顶层设计入手,构建适配多元化业务的战略管控体系。
核心问题诊断:
1.战略流程失序: “等靠循环”暴露集团总部未能发挥战略引领作用,同时缺乏有效机制整合二级集团智慧,导致规划源头脱节。本质是总部在“战略制定者”与“战略整合者”角色间的摇摆。
2.管控“一刀切”: 忽视二级集团业务属性(成熟/新兴、行业特性)的巨大差异,强行推行统一规则与指标(如研发投入比例),导致规划脱离实际,资源错配,削弱指导价值。反映管控模式缺乏灵活性与差异化。
3.信息孤岛阻碍协同: 纵向(集团-二级)信息不对称,总部难获真实、及时的业务数据;横向(二级间)因业务差异和内部竞争,信息共享壁垒高。这不仅影响规划精准性,更导致重复建设、内部损耗(如区域市场恶性竞争),损害集团整体利益。
4.目标体系脱节: 集团强调整体转型与长期话语权,二级集团侧重短期业绩与局部市场。目标未能有效分解对齐,导致部分二级集团对集团战略(如新兴产业投入)响应不足,阻碍整体战略落地。
仁达方略破局建议:
1.重塑规划流程(双向驱动): 集团总部应率先明确 “战略指引框架”(方向、目标、核心举措),打破等待僵局。二级集团据此制定详细规划,总部再基于二级反馈 动态优化框架与资源配置,形成“总部引领-二级细化-总部校准”的闭环迭代机制,确保战略一致性与灵活性。
2.推行分层分类管控: 摒弃“一刀切”,依据 业务属性(行业、成熟度、战略地位) 对二级集团科学分类。针对不同类型(如传统制造、新兴科技、金融)制定 差异化规划指引与考核指标(如营收增速、研发强度)。总部角色转变为 “规则制定者”与“资源配置平台”,确保规划高度适配业务实际。
3.构建数字协同平台: 建立 一体化信息平台,强制关键数据(业务、市场、项目、风险)上传与共享。打通纵向信息壁垒,支撑总部精准决策;促进横向信息流通与协同(如联合投标、资源共享),化内部竞争为合力,最大化集团整体效益。
4.强化战略共识与目标对齐: 通过 深入沟通与绩效联动机制,将集团长期战略目标有效 分解并融入 二级集团的关键绩效指标(KPI),确保局部行动服务于整体蓝图,解决战略执行“两张皮”问题。
仁达方略核心观点: 央国企“十五五”规划成功的关键在于 总部明确战略引领角色、实施差异化精准管控、打破信息壁垒构建协同生态。唯有如此,方能将多元化业务构成的“潜在劣势”转化为集团整体的“协同优势”,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,支撑企业长远战略发展。